國人一天吃掉33億元外賣
自2008年成交第一筆訂單至今,中國外賣市場的爆發(fā)式增長形成了獨一無二的“中國現(xiàn)象”。中國飯店協(xié)會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僅2023年,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(guī)模約1.2萬億,占餐飲收入的22.6%,國人平均每天外賣消費近33億元。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絡信息中心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國網(wǎng)上外賣用戶規(guī)模已達5.45億人,約占全體網(wǎng)民的一半。在全球范圍內,我國已成為餐飲外賣消費最發(fā)達的國家,預計到2027年,市場規(guī)模將擴大至1.96萬億元。
國民生活中,外賣無疑是典型“高頻消費場景”。艾媒咨詢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3年中國餐飲消費者的外賣消費頻次,約33%的消費者平均每天1~2次;14%的人平均每天2~3次;4%達到每天3~4次。2024年,曾被認為不發(fā)達的“下沉市場”(三線及以下城市、縣鎮(zhèn)與農村地區(qū)市場)中,超六成外賣消費者每周點外賣頻次也超過3次。
無論是中式菜肴,還是異國料理,都能在外賣平臺上找到商家,可隨時下單享用。綜合《中國在線外賣行業(yè)研究報告》和美團數(shù)據(jù)可發(fā)現(xiàn),最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外賣菜品呈多樣化特征,麻辣燙、冒菜、燒烤、小龍蝦、西式快餐、中式小份菜套餐等均為熱門選項,粉、面類的外賣銷量也大幅提升;口味上,辣味、鮮味最受喜愛。近些年,隨著國民健康意識提升,食物新鮮、營養(yǎng)均衡等需求也成為首要訴求,健康輕食、減鹽減油、小份菜等菜品的推薦頻率有所提高。
中研普華產業(yè)研究院的分析顯示,當下,年輕人仍是外賣主力軍,18~30歲人群貢獻了60%的訂單,便捷性、多樣性和社交屬性是他們選擇的原因,工作日和節(jié)假日聚餐是外賣消費的主要場景。其中,37%的訂單發(fā)生在夜間。
外賣成健康“殺手”
美國愛荷華大學公共衛(wèi)生學院發(fā)表的研究指出,與很少點外賣或外出就餐(每周少于1頓)的人相比,常點外賣(每天2頓或更多)的人全因死亡率增加49%,心血管死亡率增加18%,癌癥死亡率增加67%。每天點的美味外賣,可能正在暗中傷害身體。
精準“投喂”改變口味。外賣市場為國民帶來了方便快捷、高性價比的口味享受,同時也在左右消費者的用餐傾向。出于經(jīng)濟壓力和理性消費,多數(shù)用戶優(yōu)先關注菜品價格,外賣平臺發(fā)起拼團價、低價套餐、滿減或買贈等促銷活動,誘導消費者過量點餐,餐品剩余的情況頻繁發(fā)生。同時,為了提高點單率,平臺會通過歷史訂單、瀏覽時長等大數(shù)據(jù)分析用戶口味,刻意放大其重復選擇偏好,進行精準“投喂”,易造成菜品選擇單一。
營養(yǎng)結構容易失衡。中國疾控中心營養(yǎng)與健康所教授楊月欣分析認為,餐飲外賣的健康隱患直接表現(xiàn)為膳食結構和營養(yǎng)的失衡。因蔬果易氧化變色、封閉配送時間長會影響菜品外觀等緣故,外賣餐品多以肉類、精米白面為主料,蔬菜類、雜糧類的占比偏低。配送時,菜品需持續(xù)保溫,維生素C、B1、葉酸等水溶性維生素,多酚類抗氧化物質等熱敏感營養(yǎng)素會加速流失。楊月欣強調,建議年輕人適量控制外賣次數(shù),嘗試自己購買食材并烹飪,保證蔬果攝入量,合理搭配肉魚蛋奶、谷薯類食物。
高油鹽糖催生慢病。為追求出餐速度與風味,高溫油炸、高鹽高糖調味,堪稱“標準烹飪套餐”,脂肪、鈉可能嚴重超標。比如,中餐的“鍋氣”少不了猛火寬油,即使是蔬菜沙拉也可能暗藏沙拉醬等高脂食物。2025年《中國外賣食品油脂含量調研報告》披露,高銷量外賣的脂肪含量普遍超標,單份外賣平均油脂含量達45克,超過每日推薦攝入量的50%。上海中醫(yī)藥大學附屬龍華醫(yī)院臨床營養(yǎng)科主任醫(yī)師蔡駿指出,營養(yǎng)失衡、高鹽高脂可破壞機體代謝穩(wěn)態(tài)與腸道菌群,輕則引發(fā)痤瘡等皮膚病、增加超重和肥胖風險,重則顯著提高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征的患病幾率。
商家衛(wèi)生隱患很大。曾有多名外賣員分享“最不能點的外賣有哪些”,黃燜雞、蓋澆飯、炸雞、麻辣燙等都是“重災區(qū)”,后廚環(huán)境臟亂、食材來源不明、操作流程不規(guī)范等問題普遍。今年“3·15晚會”曝光了某餐飲店回收剩菜再加工售賣的重度違規(guī)案例,消費者直呼“太惡心”。不少外賣商家只有攤位沒有堂食,缺乏相關監(jiān)管措施,于是大肆使用劣質油、不新鮮食材,甚至是違規(guī)添加劑。比如,粥店在粥里加增稠劑,隔夜售賣情況不少見;麻辣燙店反復使用湯底,細菌超標風險倍增;水果撈店售賣發(fā)霉水果,殘留黃曲霉毒素等強致癌物。蔡駿表示,這些衛(wèi)生問題可直接造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,引發(fā)急性胃腸炎、細菌性食物中毒,長期攝入可增加慢病風險。
塑料包裝傷害心肺。當下,我國外賣使用的一次性餐盒仍以塑料材質為主,在接觸高溫(70℃)或富含油脂類食物時會加速析出不良成分。其中,雙酚A、鄰苯二甲酸酯已被眾多研究證實為內分泌干擾物,可引發(fā)炎癥、氧化應激。北京大學首鋼醫(yī)院營養(yǎng)科主任龔雄輝指出,長期使用塑料餐具會增加生殖系統(tǒng)疾病、自閉癥、哮喘的患病風險,心血管疾病發(fā)病率也會顯著升高。
別讓外賣拖了營養(yǎng)后腿
臨近“6·18年中大促”,外賣市場也愈發(fā)火爆,各種福利、補貼、滿減政策不斷,加上夏季本身是餐飲旺季,消費者點單頻率增加。蔡駿和龔雄輝認為,規(guī)避外賣帶來的健康隱患,需要個人、商家、平臺、政府形成合力。
三步選出合格外賣。點餐前,仔細查看商家的《營業(yè)執(zhí)照》《食品經(jīng)營許可證》是否齊全有效,以及用戶評價、食安等級、后廚衛(wèi)生如何,優(yōu)選“可堂食”的店鋪。
點餐時,踐行“光盤行動”,避免盲目湊單或過量購買,可遵循“321法則”——“3”是指必含蔬菜、蛋白質、谷薯這3類食物;“2”為慎選油炸食品、腌制食品,“1”代表留一條備注,即“少油少鹽少糖”。同時,盡量選擇新鮮、當季食材,謹慎購買冷加工糕點、冷食葷菜、生食海產品等高風險餐品。下單時,建議選擇“無需餐具”并自備一套,避免塑料傷害。
收到餐品后,首先查看包裝是否完好、是否有“食安封簽”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要當場拒收并聯(lián)系商家處理,如遇糾紛可撥打“12315”投訴電話。如無問題,盡快將飯菜移到自備餐具中食用;如果菜品較油,可用熱水涮一下,可減少約15%的表面油脂;如果食物種類不足,可自行準備“營養(yǎng)補丁”,比如雞蛋、黃瓜、堅果仁等。
商家優(yōu)化自身服務。商家應提升餐品的健康屬性,可遵循“321法則”開發(fā)營養(yǎng)均衡、科學配比的菜品或套餐;推廣小份菜、“一人食”等小份餐飲模式,避免食物浪費;使用合格的一次性餐具、加上食安封簽,杜絕配送污染。同時,加強食安管理,參與“明廚亮灶”建設,公開后廚的加工過程,接受社會監(jiān)督。蔡駿進一步提出,建議商戶“按時定價”,比如合理提高晚間外賣價格,有助消費者養(yǎng)成三餐定時、少吃/不吃夜宵的習慣。
平臺推廣營養(yǎng)標簽。如今,不少商家已在自家的菜品、飲品上添加“營養(yǎng)評級標簽”,并列出營養(yǎng)構成和比例,幫助消費者選出適合自己的食物。就平臺而言,可帶頭推廣這一模式,同時實施“健康商家認證”,優(yōu)先推薦使用新鮮食材、烹飪少油少鹽的商家。此外,平臺可聯(lián)合第三方檢測機構,每月抽檢炸雞、麻辣燙等高風險品類外賣的食品安全情況,并設置紅黑榜予以公示,倒逼商家注重后廚衛(wèi)生。
專項監(jiān)管筑牢食安。國家出臺專項管理規(guī)范,并完善相關細則,比如《餐飲服務通用衛(wèi)生規(guī)范》要求外賣食品標注食用時限,并規(guī)范配送工具清潔消毒流程;開展專項整治行動,定期抽檢、動態(tài)監(jiān)管,以加強監(jiān)督執(zhí)法,構建外賣餐飲食品安全的全鏈條監(jiān)管體系。
]]>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。肥胖會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、甘油三酯等脂質水平升高,增加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風險。多余的脂肪會使血管狹窄,血液黏稠度增加,影響心臟和血管的正常功能,長期高血壓和高血脂還可能引發(fā)心肌梗死和中風。肥胖者體內脂肪堆積過多,心臟負擔加重,容易導致心力衰竭等疾病。
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之一。過多的脂肪組織會分泌炎癥因子,干擾胰島素的作用,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,使身體難以有效利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,進而引起血糖升高。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神經(jīng),導致糖尿病并發(fā)癥,如視網(wǎng)膜病變、腎病和神經(jīng)病變等。
肥胖會導致呼吸系統(tǒng)功能下降,增加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疾病的風險。肥胖者頸部脂肪堆積可能壓迫氣道,導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,這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,會導致睡眠時呼吸暫停和低通氣,嚴重影響呼吸系統(tǒng)健康,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。
肥胖與多種癌癥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有關,如乳腺癌、子宮內膜癌、結腸癌、腎癌等。肥胖會導致體內雌激素和胰島素水平升高,從而促進腫瘤的生長和擴散。
肥胖會增加關節(jié)負擔,尤其是膝關節(jié)和髖關節(jié),從而導致骨關節(jié)炎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身體肥胖會使關節(jié)受到更多的壓力,長期可能導致關節(jié)變形、移位,引發(fā)關節(jié)炎,導致關節(jié)疼痛、腫脹和功能障礙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
肥胖者體能脂質代謝紊亂,脂肪在肝臟堆積可能引發(fā)非酒精性脂肪肝病。過多的脂肪會導致肝臟功能受損,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(xiàn)肝功能衰竭、轉氨酶升高。
代謝綜合征是一組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疾病,包括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和腹部肥胖。肥胖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,肥胖者通常合并高血壓、高血脂等疾病,對血管造成損害,早期會出現(xiàn)動脈硬化、動脈斑塊形成,進而出現(xiàn)組織缺血。
肥胖會增加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,如胃食管反流病、膽石癥、胰腺炎等。肥胖者由于脂肪代謝異常、攝入脂肪過多等問題,容易出現(xiàn)膽囊炎、膽囊結石等疾病。
肥胖增加骨骼關節(jié)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,除了骨關節(jié)炎外,還可能引發(fā)腰椎間盤突出癥。過重的體重會給腰部關節(jié)帶來額外的負擔,長期可能導致腰椎間盤突出。
肥胖對性功能也有影響,這種情況多見于男性,尤其是重度肥胖的男性。體內游離睪丸酮水平低于正常人,雌激素分泌量較高,所以會導致性欲低下、陽痿早泄。
女性肥胖還可能引起月經(jīng)失調,甚至閉經(jīng)、不孕,阻礙其正常的受孕能力。
肥胖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,導致自卑、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問題。很多肥胖患者可能會出現(xiàn)強烈的焦慮、抑郁、自卑等一系列負面情緒,因為他們的外表較差,嚴重者可能表現(xiàn)為不喜歡與周圍人交流,不愿意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等。
肥胖影響激素平衡,可能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。該病會影響女性的生育能力和內分泌功能。
肥胖者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液循環(huán)減慢,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。
肥胖人群更容易出現(xiàn)高尿酸血癥,進而引發(fā)痛風。過多的脂肪會影響尿酸的代謝和排泄。
肥胖不僅影響女性生育能力,增加妊娠并發(fā)癥風險,對男性生育功能也有一定影響。孕前減肥、均衡飲食和定期產檢對于有生育需求的肥胖人群來說是重要措施。
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是多方面的,涵蓋了身體的各個系統(tǒng)。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的發(fā)生,建議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適量的運動,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內。如果已經(jīng)患有肥胖相關的疾病,應積極進行治療和管理,以減輕疾病的進展和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。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干預和必要的醫(yī)療手段,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疾病,提高生活質量。
]]>1.心臟。美國紐約市西奈山醫(yī)院預防醫(yī)學教授魯斯·盧斯說:“如果體內儲存脂肪的倉庫裝滿了,脂肪就會存儲到心肌細胞間。當多余的脂肪來到心臟時,就會干擾其正常功能?!濒斔贯t(yī)生建議,少吃多運動,想方設法讓消耗掉的脂肪多于攝入的脂肪是非常重要的。
2.肝臟。魯斯說:“肝臟相當于人體的實驗室,很多化學反應在這里發(fā)生。如果這些過程被擾亂,人們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、高膽固醇和其他疾病?!备鶕?jù)美國肝臟基金會的定義,當肝臟重量中脂肪的比例超過5%~10%時,人們就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。體重超重的人或患有糖尿?。ɑ蚋吣懝檀迹┑娜嘶忌洗瞬〉娘L險最大。好消息是,肝臟和肌肉中的脂肪是可以消除的。魯斯說:“改變飲食和增加運動量,增強體內代謝功能,有助于減輕體重,消除脂肪肝。”
3.眼睛。脂肪會在角膜周圍堆積,遮蓋住眼睛的前部。這種被稱為角膜環(huán)的疾病常見于老年人群,它的標志是角膜邊緣有一個白色的圓環(huán)。老年人出現(xiàn)“角膜老年環(huán)”,一般不痛不癢,視力也無下降,往往容易被忽視。因此,提醒中老年朋友,平時不妨用鏡子照照,檢查一下自己的眼睛,若發(fā)現(xiàn)在黑眼球邊緣出現(xiàn)“角膜老年環(huán)”,應盡早請醫(yī)生檢查看否患了高血脂癥和動脈粥樣硬化。
4.腹部。過多的腹部脂肪與代謝綜合征之間存在關聯(lián),會增加人們患上糖尿病、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。紐約勒諾克斯山醫(yī)院的外科減肥醫(yī)生米切爾·羅斯林認為,蘋果體形(腰圍較粗)的人比梨形體形(臀部和大腿粗)的人腹部脂肪更多。因此,這些人患上代謝類疾?。ㄈ缣悄虿。┑娘L險較高,高血壓和冠狀動脈疾病的可能性也較大。減肥和體育鍛煉是減少腹部脂肪的最佳方法。為降低健康風險,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彭寧頓生物醫(yī)學研究中心門診部主任弗蘭克·格林韋建議,男性的腰圍(腹部脂肪的間接測量方法)不要超過85厘米,女性的腰圍不要超過80厘米。
除了上述介紹的壞脂肪,魯斯補充說,身體中還有一些部位的脂肪是健康的,不必過于擔心。比如乳房中的脂肪,它屬于皮下脂肪,與內臟中的異位脂肪不同,不會干涉到身體的代謝過程。此外,雙腿以及臀部中的脂肪,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。雌激素是促進這些區(qū)域脂肪堆積的原因。格林韋說:“女性腿部和臀部脂肪是人體儲存能量的一種方式,當她懷孕時,這些脂肪就能被調動起來作為燃料,以支持嬰兒生長和哺乳。因此,如果在正常體重內,不用刻意減掉這些脂肪?!?(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田 鶴)
]]>個子高易患某些疾病
近日,美國《公共科學圖書館·遺傳學》上刊登了一項身高和疾病的相關性研究,是這一方面迄今為止規(guī)模最大的研究。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安舒茨醫(yī)學院選取了32萬參試者,探究了3290個已知影響身高的基因,以及其與1000多個臨床特征的關聯(lián)。結果顯示,成人身高可能會影響100多種病,其中一些疾病與不良預后和生活質量相關。例如,個子高與較高的房顫、靜脈曲張、周圍神經(jīng)病變風險有關,高個子女性患哮喘和非特異性神經(jīng)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。此外,個子高還可能增加足部畸形、糖尿病相關的皮膚和骨骼感染,以及慢性病護理的潛在風險。
上述研究并不是第一個有關身高和疾病的研究。早在上世紀50年代,瑞典就有研究者針對500多萬瑞典人進行了調查分析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身高越高,患癌癥的風險越大。與身高小于160厘米的女性相比,身高大于170厘米的女性,患卵巢癌的風險有所增加。英國皇家學會也有研究稱,個子高的女性,患乳腺癌的風險高出20%,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30%。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共同發(fā)布的報告也指出,個子高和8種癌癥密切相關,甚至被視為用于篩查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。
美國夏威夷大學一項持續(xù)近50年的健康分析,得出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論——個兒頭越高,壽命越短。美國科學家表示,盡管男性個子矮,不符合女性對男性“高”的期望,但是個子矮的男性體內可能存在與長壽有關的基因?!半m然這一結果不具有絕對性,但是卻為我們提供了身高與壽命之間關系的證據(jù)?!?/p>
當然,也不能把個子高當作一個壞處。美國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較高的人患冠心病、高血壓、高膽固醇的風險較低。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也表明,身高170厘米的女性比155厘米的女性,因老年癡呆癥死亡的風險低50%左右。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身高168厘米的準媽媽比身高157厘米的準媽媽,出現(xiàn)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低18%~59%??茖W家推測,矮個子可能與某些童年疾病、壓力和營養(yǎng)不良相關。
身高差異的背后
北京協(xié)和醫(yī)院內分泌科主任醫(yī)師伍學焱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在成年前,人想要長高,主要靠長骨的生長。長骨存在于四肢,中間為骨干,兩端為骨骺。在骨干和骨骺之間,夾有一塊盤狀軟骨——骺軟骨,就是臨床影像觀察到的“骨骺線”。骺軟骨生長,既要靠無機鹽、鈣、磷等營養(yǎng)物質,又要靠生長激素、性激素等激素調節(jié)。男性一般在20歲前骨骺線閉合,女性則在18歲前閉合。遺傳、營養(yǎng)代謝障礙、外力損傷、藥物激素使用過量、食用激素食品、骨骼疾病等因素,會導致骨骺線早閉,影響最終身高。那為什么成年后,身高還會影響人們的健康甚至壽命呢?伍學焱認為,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遺傳因素。人類身高的70%~80%取決于遺傳,一般情況下,父母高,子女也高;父母矮,子女也矮,有侏儒癥、巨人癥等遺傳性骨病家族史的人更是如此。但伍學焱強調,遺傳雖然有影響,但它具有選擇性,并不是絕對因素,后天的飲食、鍛煉、發(fā)育都可能影響最終身高及健康。
基因變異。曾有科學家分析了壽命與身高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:矮個子人群的基因受損更少,身材較高的人器官都比較大,整體細胞也比較多,如此一來,細胞變異的幾率也隨之增加。此外,與長壽有關的基因也和長得矮相關聯(lián)。
激素水平。伍學焱表示,身高與人體內的激素分泌有關。個子高的人,普遍在青春期時體內生長激素、生長因子IGF-1分泌更旺盛,更容易刺激細胞分裂和生長,IGF-1與糖尿病、腫瘤有關,會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。但是,最終患上癌癥是長久演變的結果,身高增長終止后,生活方式影響也不可忽略。在伍學焱看來,生長激素的分泌,高了不好,低了也不好。生長激素高了,容易增加患結腸癌、糖尿病、心臟病的風險;生長激素缺乏,容易得肝硬化、肺部疾病,出現(xiàn)股骨頭壞死或脊柱滑脫。
供血強弱。身高不同,心肺供血功能也不同。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,個子高的女性心臟泵血距離更長,容易導致血流減少、血栓風險升高。若血壓僅僅上升2毫米汞柱,冠心病發(fā)病率就會增加50%,腦卒中發(fā)病率增加60%。當然,個子矮也不全然都是好處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某些矮個子基因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、葡萄糖耐受程度降低有關。
意外傷害。若兒童身高不夠,在攀高時,可能由于夠不到而引發(fā)外傷,或在室外被長凳、灌木等遮擋,難以被司機觀察到,容易發(fā)生車禍。但身高太高,尤其成年后身高太高,容易重心不穩(wěn),在做對抗性運動時,可能因重心太高而跌倒,引發(fā)意外傷害。
別對高矮有太多執(zhí)念
身高的調控約70%由先天因素決定,30%
可后天人為把控。《中國兒童身高管理現(xiàn)狀調研報告》顯示,我國超過五成兒童目前未達到遺傳身高,近八成兒童的未來身高達不到父母預期。伍學焱說,盡管我們還不能改變基因,但可掌控的后天因素也高達1/3,有不小的可操作空間,家長可以為孩子抓住“長個兒”的最佳時期。
嬰幼兒和青少年階段是長個兒的“黃金期”。伍學焱認為,應從營養(yǎng)、睡眠、運動等多方面下功夫。做到營養(yǎng)均衡,保證優(yōu)質蛋白的攝入,每天一杯奶、一個雞蛋是增高的秘訣;青少年應堅持每天至少1個小時的戶外運動,對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有重要作用;80%的生長激素是在睡眠中產生的,因此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要有8個小時的睡眠;經(jīng)常曬太陽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,有利于長高。家長應定期給孩子測量身高,如有生長發(fā)育問題,要盡早到兒科或內分泌科咨詢檢查。
伍學焱強調,據(jù)《中國居民營養(yǎng)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20年)》,我國18歲~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.7厘米和158厘米。鑒于當今社會對高個子執(zhí)著的現(xiàn)象,人們也許會關注自己是否達到平均身高??墒聦嵣?,身高不代表一切,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,“長身體”并非只是“長個兒”,不要因過高和過矮而自卑。
伍學焱認為,上述研究從科學角度證明了身高并非越高越好,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矮個子“正了名”。他希望,高個人群看到上述研究不要焦慮,應考慮如何健康生活、積極防病,相對身高來說,體重、腰圍、肌肉力量等指標更重要。矮個人群要遵從生長發(fā)育規(guī)律,成年后長個兒效果有限,不要因盲目追求增高而迷信藥物或手術,被一些非法機構欺騙。若是為了所謂的“長個兒”“抗衰老”,進行一些非生理性的、人為的激素補充,可能會帶來諸多疾病甚至癌癥風險。
]]>55歲是健康關鍵點
美國布里格姆婦女醫(yī)院研究人員對多個種族的中年婦女進行了為期20年的跟蹤研究,包括健康狀況測量、實驗室測量和影像學評估,通過比較55歲女性的評分與其10年后的評分,確定影響中年女性身體變差的因素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在55歲時,約20%的女性經(jīng)歷了健康水平臨床意義的重大下降。基線身體健康和功能差、體重指數(shù)高、受教育程度低、吸煙、慢性病(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骨關節(jié)炎和骨質疏松癥等)、抑郁癥,都與身體綜合評分下降有關?!?5~65歲是關鍵的十年?!毖芯咳藛T表示:“這一時期可能會決定她們未來的健康道路。好消息是,大部分中年女性身體狀況良好,但風險較高的女性不可大意,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干預,以回到健康軌道?!?/p>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曾將“老年人”定義為60歲以上人群,而西方一些發(fā)達國家則認為65歲才是分界點。根據(jù)現(xiàn)代人生命狀況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提出了人生階段年齡的新劃分:44歲以下成年人為青年;45~59歲為中年;60~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,75歲以上才是真正的老年人。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55~65歲這個階段是中年過渡到老年“承上啟下”的十年,身體狀況會直接影響晚年健康。
中南大學湘雅醫(yī)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唐文彬表示,女性到了55歲,卵巢功能已逐漸衰退,大部分人已絕經(jīng),失去了雌激素對血管的保護作用,內分泌水平斷崖式下降,身體更容易被各種疾病侵襲,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、骨質疏松、乳腺癌等。
過了55歲,男性也面臨著一道坎。男性進入更年期雖然比女性晚一些,但持續(xù)時間更長,有的甚至持續(xù)到70歲左右。這個階段,男性體內雄激素水平下降,容易代謝紊亂、發(fā)福,出現(xiàn)記憶力減退、疲勞、頭暈心慌甚至渾身不適等癥狀,患前列腺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。美國心臟學會發(fā)現(xiàn),45~64歲的人群,尤其是男性,更容易被卒中擊倒。
六因素消耗晚年健康
人到中年,各器官功能開始走下坡路,55~65歲之間,身體機能下降得較快,體力也開始逐漸變差。南方醫(yī)科大學第三附屬醫(yī)院體檢中心副主任姚海延強調,此時預防各種危險因素更為重要,是防病和抗衰老的關鍵時期。
身體功能差。美國弗吉尼亞州聯(lián)邦大學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,美國人身體越來越差,健康問題主要集中發(fā)生在50歲左右。近年來,我國居民人均壽命雖然穩(wěn)步上升,居民健康素養(yǎng)也達到新高,但是不同年齡段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。從預期健康壽命來看,55~65歲人群健康風險較大。
內臟脂肪多。歐洲一項研究表明,35~40歲是女性發(fā)胖的高峰期,男性則在40~45歲最易發(fā)胖。55歲后,人體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,胖起來很容易,減肥卻很難。再加上這一階段的人普遍壓力大、應酬多、睡眠差,更易出現(xiàn)“啤酒肚”。而內臟脂肪過多,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率,例如高血脂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動脈粥樣硬化、冠心病、心臟肥大,甚至致癌。
教育程度低。英國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65歲時,與受教育水平最高(12年及以上)的人群相比,受教育水平最低(9年及以下)的人群無殘障預期壽命少了1.7年(女性)和1.1年(男性)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(yī)院通過對比上海地區(qū)20年的數(shù)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老年人,尤其是低學歷老年人的癡呆癥患病率和發(fā)病率呈上升趨勢。
有吸煙習慣。過去30年,全球吸煙引起的死亡人數(shù)超過2億。我國有超過3.5億煙民,初次吸煙的平均年齡只有19.7歲。近年來,隨著電子煙的流行,吸煙更是成為一種“新時尚”。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哪怕吸煙1天也對身體有害,吸煙5年可致肺炎,吸煙30年癌細胞可能早已攻破免疫系統(tǒng)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肺癌患者中,90%以上男性和80%以上女性有吸煙史。
慢性病高發(fā)。據(jù)全國死因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數(shù)據(jù),6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高達58.3%,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9.4%,75%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。65歲以上老年人死因前三位分別是心血管疾病、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,占到老年人群死亡的70%以上。此外,骨質疏松的發(fā)病也與年齡密切相關,50歲以上的男性、45歲以上的女性是骨質疏松的高發(fā)群體。
抑郁心態(tài)差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指出,抑郁癥發(fā)病率高峰為老年人群,其中55~74歲女性患病率高出7.5%。一旦進入更年期,或是退休后,無論男女都會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的敏感、緊張、多疑,甚至會產生孤獨、恐懼感。長期下去,容易患上抑郁癥,進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身體疾病的風險。
好習慣延長健康壽命
唐文彬認為,中年人的健康應盡早干預,甚至30歲就要開始。即便到了中老年,步入退休生活,也不能放棄改善健康狀況,通過合理運動和調整心態(tài),完全可以延緩衰老進程。只要把握好55~65歲這10年,就有助于晚年幸福,享有更多的健康壽命。
飲食清淡點。中年上班族每天工作繁忙,應酬也不少,飲食方面應注意以清淡為主,盡量少吃高鹽、高脂肪食物。五六十歲的中老年應注意預防肌肉流失,不能吃得太素,要適當多補充優(yōu)質蛋白質,牛奶、雞蛋、瘦肉、禽類、魚蝦和大豆制品等都是不錯的來源,有助提高免疫力。
堅持好習慣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睡前盡量不刷手機,每天睡眠不少于7小時;盡早戒煙戒酒;注意保暖,尤其換季時,要預防感冒;平時多外出活動,曬曬太陽,有助于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,預防肌少癥,維持骨骼肌健康。
控制高體重。研究顯示,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體重指數(shù)(體重公斤數(shù)/身高米數(shù)的平方)在18.5~24之間,更容易長壽。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要注意控制腰圍。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,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,就屬于肥胖。建議將體重指數(shù)控制在18.5~24之間,65歲以上老年人可略高些,但不應超過25。適量運動,但不要進行劇烈運動。50歲以下的中年人,在進行騎行、打球、有氧操、瑜伽等有氧運動的基礎上,可結合一些力量型的器械訓練。50歲以上者盡量不猛練,不做爆發(fā)型運動,可根據(jù)自身情況選擇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跳舞等。
心態(tài)要平和。退休后應保持積極社交,多結交新朋友。上了年紀也不要放棄學習的機會,可以嘗試新的興趣愛好,培養(yǎng)一個藝術或運動方面的技能。心理上要學會做“加減法”,少一些欲望,多一些平淡。面對變故應盡量保持平常心,避免情緒波動。遇到煩惱,應該多跟家人、朋友傾訴,必要時尋求專業(yè)的心理咨詢服務。
體檢不能忘。建議45歲以上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每年做一次常規(guī)體檢,并根據(jù)自身狀況,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項目,如心血管檢查、腫瘤篩查、骨密度檢查等。提前了解心腦血管疾病的征兆,比如突感胸前區(qū)疼痛、煩躁不安、大汗淋漓、呼吸困難等,以便能及時識別、盡快就醫(yī)。
]]>過多的鹽(鈉鹽)會升高血壓,而高血壓是發(fā)生心臟病和中風的首要危險因素。同時,高鈉飲食是食管癌、胃癌、腦卒中、心血管病、高血壓等疾病的高危因素。世界上大多數(shù)人都吃鹽太多,而中國是“重災區(qū)”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和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都推薦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要超過5克,而據(jù)最新調查,中國人的人均食鹽攝入量超過了10克,是推薦量的兩倍。
少吃鹽,應該成為健康共識,而下面幾類人更要少吃鹽。
1、經(jīng)常頭疼的人
有最新研究讓受試者分別食用高鹽、中鹽、低鹽的飲食各30天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每天吃8克鹽的人比那些吃4克鹽的人頭疼次數(shù)多1/3以上。想想你突然頭疼的經(jīng)歷,是不是那天的菜鹽放多了?
2、容易水腫的人
人體內的水分滯留情況和鈉的攝入密切相關。有研究表明,鈉的攝入量過多會引起水腫、頭疼、腹脹等一系列癥狀。尤其對女性來說,月經(jīng)前幾天,情況會更加明顯。
3、腸胃不好的人
攝入大量含鹽量高的食物會使胃里保護性黏液的黏度降低,從而降低它對胃壁的保護作用,使胃壁更容易受到傷害,導致胃病的發(fā)生。長期大量攝入高鹽量的食物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。
4、皮膚差的人
由于滲透壓的作用,當攝入大量鹽以后,身體中的水分會減少,排出身體的水分會增加,從而會導致皮膚缺水,不利于保濕。
5、慢性咽炎的人
過量的鹽會導致咽喉黏液增加,使嗓子更加渾濁不清。咽喉經(jīng)常發(fā)炎或者患有咳嗽的人,一定要減少鹽的攝入。包括瓜子、油炸花生等表面含有大量鹽的堅果炒貨也要少吃。
6、腎病和高血壓患者
腎臟是鈉排出體內的必經(jīng)通道,鹽分攝入過量會加重腎臟的負擔。而過量鈉也會引起高血壓。因此,腎臟不好的人、高血壓患者都要少吃鹽。
7、骨質疏松的人
有句話說得好:“少吃鹽等于多補鈣?!碑旣}分攝入量過多的時候,身體會努力把多余的鈉排出,但同時也會增加尿鈣的排出量。這會加重骨質疏松。
那么問題來了,我們炒菜時控制不住自己顫抖的雙手,到底該怎么減鹽呢?
烹飪和準備食物時,少放鹽,同時減少使用咸的醬料和調味品(如醬油、湯料或魚露)。
做菜的時候,適當使用酸味調料,增加你對咸味的敏感度。同時少用甜味調料,因為甜味會掩蓋咸味。
最后放咸味調料。這樣調料能停留在食物表面,減少用量。
避免食用含鹽量高的零食,盡量選擇新鮮的健康零食而不是加工食品。
使用罐裝或干燥的蔬菜、堅果和水果時,選擇不添加鹽和糖的品種。
不在餐桌上擺放鹽和咸的調味品,避免養(yǎng)成添加它們的習慣。
閱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(yǎng)標簽,選擇鈉含量低的產品。
(作者為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注冊營養(yǎng)師、知名科普博主 吳佳)
]]>即使在健康意識提升的今天,大多數(shù)人依然忽略了“坐”的隱秘殺傷力,充其量將其與“肥胖”及“腰酸背痛”掛鉤,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健康風險。
變胖變懶惹病上身
科技時代顛覆人們的生活形態(tài),從勞作模式進入久坐模式,各種疾病也接踵而來。長時間久坐會讓一個人變胖、變懶,繼而導致身體上的疼痛,尤其背部疼痛,久而久之會蔓延至頸部、背部和腰部脊椎。此外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、糖尿病及癌癥等疾病的風險,并且容易出現(xiàn)負面情緒如抑郁。
不健康的久坐生活模式也會延續(xù)到孩子身上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調查顯示,美國有30%的肥胖兒童的缺課時間,比平均缺課時間多出2天,考試分數(shù)較低,每年醫(yī)藥費開銷平均達2741美元,額外病假平均至少1個星期,壽命較短。
大部分人不論是開車、上學或上班還是吃飯,都在坐,在家時則坐著看電視、上網(wǎng)或看手機等等,除了睡眠,2/3時間都處于久坐不動的狀態(tài),而且坐姿不正確,除了引發(fā)身體疼痛,也增加心臟病、糖尿病及癌癥等疾病的潛在風險。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指出,一個人每天必須有至少30分鐘的活動量,一個星期運動5次,但超過60%的人沒有達到標準。
做運動也得?;顒?/strong>
一個人只要每天或每個星期固定運動,就能改善久坐成病的問題?事實并非如此,下面是一些正確的認識。
1.運動確實有助于健康,但若是長時間久坐,即使每個星期打球、健身一兩次,效果也不大。人體需要的是全天候的“活動”,不同于“運動”。
2.全天候“活動”的最基本標準是,每坐30分鐘就要起身活動一次,比如去廁所、伸懶腰、活動筋骨,這些簡單的小動作,都是必要且正確的“活動”,可確保血液循環(huán)。
3.不一定非要進行激烈的有氧運動或正式(全副武裝)去跑步、踩單車、游泳等,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。
現(xiàn)代人的生活及工作模式,往往是一坐就是幾小時,尤其是城市職場生活占據(jù)每天中8~10個小時甚至更多,即使每天做了運動,卻不代表有足夠的“活動”量。
有一種情況是“being active”,指的是雖然沒有刻意去做運動,但盡量在日常生活中“活動”的人,比如將車子停放在遠處,步行至購物商場。簡單來說,就是盡量活動,持續(xù)活動。
步行是目前所知最好的日?;顒樱m然沒有規(guī)定必須走多遠多久,但對于每天以坐為主的人來說,多走走總有好處。
如何“坐對”
究竟如何坐才算“坐對”?
在講求正確坐姿之前,首先必須有“正確的椅子”——能夠上下調整高度和前后活動的座椅和椅背、有輪能移動、有扶手能讓手臂平放和休息。
人的高度和身材不同,所以需要一張能夠調整適合自己高度的椅子,活動椅背則幫助背部得到休息和舒緩的正確角度,盡量不用不能移動和調整的椅子,長時間僵直坐著,身體必然酸痛。
所謂正確的坐姿則非常復雜,也因人而異,每個人都有最適合和舒服的坐姿,但最重要的是必須“好好坐”。長時間使用電腦的現(xiàn)代人,往往是駝背式的前傾坐姿,久而久之背部肌肉疲勞,背痛和脊椎變形等問題接踵而至。
一般來講,坐著時,踝關節(jié)盡量保持90度,并且平放在地,其他許多細節(jié)還包括視線和電腦熒屏的距離、熒屏和鍵盤的擺放位置和角度,使用鍵盤的手勢等,這些因素都能對健康造成影響。
]]>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中國現(xiàn)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和他的研究團隊當日發(fā)布了這一報告。從1960年至2015年間,中國平均預期壽命從43.4歲提高到76歲,中國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從25歲縮小到約5歲,1970年以來中國平均預期壽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。
該報告用健康現(xiàn)代化指數(shù)對131個國家分組,健康發(fā)達國家有25個、健康中等發(fā)達國家有23個、健康初等發(fā)達國家有33個、健康欠發(fā)達國家有51個。2014年中國健康現(xiàn)代化指數(shù)為41,排名第59位,屬于健康初等發(fā)達水平。
報告提出了健康現(xiàn)代化的100個核心指標,涉及健康風險、健康狀況、健康響應三大主題。在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比較齊全的45個指標中,中國有18個指標超過世界平均水平,有8個指標接近或達到發(fā)達國家平均水平。
何傳啟表示,中國衛(wèi)生系統(tǒng)需要轉型升級,從工業(yè)時代分立的醫(yī)療衛(wèi)生系統(tǒng)和醫(yī)療保險系統(tǒng),向信息時代整合型分工合作制國民健康體系轉型升級。這種國民健康體系以人的健康需求為中心,以健康長壽為目標。
報告認為,2020年中國將開啟“基本實現(xiàn)現(xiàn)代化”的新征程,將跨入“以生活質量為中心”的新階段,邁入“健康優(yōu)先”的新時代,建議借鑒歐美發(fā)達國家的經(jīng)驗和教訓,建設和完善“公益型全民健康保險體系”,在條件成熟時轉型為“國家福利型健康保險體系”,力爭2050年公共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達80%左右。
]]>